第九百五十章议和(求月票)

小说:从驿卒开始当皇帝 作者:秋来2
好不容易按下一个葫芦,结果他娘的瞬间浮起两个瓢!
如今崇祯就是这种感觉,他把桌子上能砸的都砸了,能摔的都摔了个遍,也没有缓解他心中的怒气。
上一次贺今朝在黄河边水淹十万官军的消息,都没有让崇祯破大防。
当然因为贺今朝“杀十万官军”的消息不仅有其余贼寇的流传,还有剿匪官员将校的集体平账。
以前欠的什么损失都往里面填一填,给崇祯送上来的“战报”。
崇祯也不过是责罚曹文诏去戍边,对于洪承畴等人都没有怪罪。
但现在四川传来的战报,可是实打实的,没有什么官员将领往里面掺沙子。
故而大明军队此番的损失,要比大小曹前往山西围剿贺今朝那次,损失更大。
关键是还有“真实伤害”!
谎言终究会被拆穿,但真诚才是必杀技。
内阁成员们看着崇祯暴怒的场景,皆是缄口不语。
明朝末年,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大批农民失去土地,加上连年天灾,朝廷不振灾,皆是无法生存下去,陕西农民首举义旗。
这些屁民的起义,并没有引起大明的重视,随着起义军的蓬勃发展,才让明廷统治者惶恐不安。
经过历任大明官员剿匪的成效,到了杨嗣昌这里已然是集大成者,十张网一出,至少发挥出了极大的作用。
让弱小的起义军首领不是投降就是被杀,渐渐只剩下几个大头子以及中间力量的造反头子存活。
随着张献忠的策略性假降,那些中间力量的造反者,纷纷投降。
这些人极少数是与张献忠一样的想法,假降后准备东山再起。
可以说,明廷镇压起义军以及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,偏偏贺今朝率领的锤匪独树一帜,给了崇祯一记重锤。
“洪承畴为何不去支援?”
杨嗣昌只能帮忙解释了一遍,然后请崇祯革去洪承畴的兵部尚书衔,命他以侍郎行事,限时功成。
崇祯应了,然后差锦衣卫把四川巡抚傅宗龙、监军邵捷春剥夺官职,全都抓回北京,扔进诏狱当中。
没有人为他们求情,该背锅的时候就得被锅。
如此大败,暴怒的崇祯没有下令把他们千刀万剐,传首九边,就已然算是极为克制了。
“朕要靖辽侯吴国俊率领蓟镇勐将,跟随宣大总督卢象升立即挥兵山西。”
大明言官对于吴国俊这个无双上将的弹劾,一直都不曾断绝过。
说他勾结蒙古人的都是小场面。
更有许多人都弹劾他勾结锤匪贺今朝,意在取得皇帝的信任,以待将来能够给贺今朝打开城门之类的。
但都被崇祯给一一批驳,时不时的挑几个言官派去蓟镇戍边。
到了蓟镇,自是有吴国俊整治你,同时他也是让吴国俊放心,朕是晓得你的忠心。
不说吴国俊战绩斐然,单单是崇祯说什么离谱的任务,他也会竭尽全力去完成,还给出解决办法。
这就让崇祯非常爽了!
所以吴国俊那真是因为皇帝的宠信,在大明武将当中属于独一份的。
现在为了对付锤匪贺今朝,动用大明的无双上将,那显然是必要的。
既然攘外先用不上,安内也得派吴国俊上。
崇祯寄希望于吴国俊也能像擒获高迎祥一样,擒获贺今朝。
到时候携大胜之威,直接灭了辽东清狗鞑子。
崇祯攥着拳头,恶狠狠的道:
“洪承畴也不必前往四川了,他在河南,围攻山西,打下山陕之地,最后把贺今朝困死在四川。”
“你们觉得如何?”
杨嗣昌心中是不赞成的,但是他献出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阵,集中精力“安内”,在一年多的时间内取得了极大的成效。
招抚了张献忠、罗汝才部,几乎全歼了闯王李自成部,取得了预期的效果。
就是实力极为强悍的锤匪贺今朝,他率先发难打了陕西紧接着就打四川。
如此动作,再加上官军大败,一下子就把崇祯的怒火给勾出来了。
现在也顾不得什么先防止张献忠等人假降之类的,就是要搞贺今朝。
什么先易后难,通通都放在一旁。
“杨嗣昌,你觉得如何?”
崇祯见众人都没有人回话,率先点名,让他这个兵部尚书发言。
“回陛下,贺今朝率领主力进入四川,与白杆兵相互厮杀,损伤定然极大,正是我军攻入山西的好时机。”
杨嗣昌捏着胡须语气一转:“不过,臣有些担心。”
“担心什么?”崇祯甩着衣袖咆孝道:“担心我大明精兵强将打不过锤匪!”
“回陛下,并非如此!”杨嗣昌急忙解释了一句:
“我听闻皇太极派人与锤匪之间相互勾结,已经结为儿女亲家!”
“嗯,此事,朕怎么不知?”
崇祯单单知道林丹汗为了哄骗贺今朝,把不受宠的女儿嫁给了贺贼。
现在林丹汗病死在青海,贺今朝在蒙古的实力大减,新上任的蒙古大汗,可不会轻易与贺今朝勾结。
在崇祯看来,大明的招牌更好用。
“他们二人是什么时候结为儿女亲家的?”
“臣不知,猜测是皇太极入侵宣大的时候,在山西边境与贺今朝相互勾结。”
“可是朕却听闻他们两家相互厮杀的厉害,如何能结为儿女亲家呢?”
“兴许是他们二人故意掩人耳目,也是极有可能的,他们皆是用兵狡诈之人。”
杨嗣昌是有些担心的,清军容易突破长城,直逼京师附近继续劫掠。
皇太极未曾称帝的去劫掠山西,听闻是早就被锤匪劫掠过了,他那次出兵损兵折将,双方才结成盟友,共同对付大明。
所以阿济格领兵破边墙抢掠,打着往山西复仇的口号,可实实在在是劫掠京师附近。
杨嗣昌担忧皇太极得知贺今朝入侵四川后,得知朝廷调动大批人马前往南方,必定会趁机来京师掳掠。
如今的情况已经与崇祯二年不同了。
当时的陕西民变不过是星星之火,还未曾形成燎原之势。
诸如贺今朝之流还只是个靠夸大反贼人数苟活,根本排不上号的小反贼头目。
大明可以从各地征调勤王兵保卫京师,立即化险为夷。
今非昔比,如今的民变已经成燎原,战火蔓延到中原各省,朝廷除了要调动备用军之外,还动用了许多北方的边军。
倾尽全力围剿,留下了不少的隐患。
关宁铁骑抽调到中原战场,不仅使得边防呈现空虚状态,清军说破墙而入就破墙而入。
还战死,伤残了许多精锐边军。
期间有大批的边军,因为崇祯大手一挥的裁军旨意,纷纷下岗再就业,加入了锤匪以及其他流寇的队伍。
朝廷士卒的“质量”越发的拉胯。
张献忠、罗汝才的受抚、李自成大部被剿灭只是一个假象。
伴随着贺今朝大破川兵的消息传来,失了智的崇祯也顾不得其他。
或者说以崇祯为首的大明高官们缺乏足够的估计,在攘外以及安内的抉择当中犹豫不决。
总想着两手托所有,可有些事情,同时进行只能是一地鸡毛。
可最终是剿兵难撤,敌国生心,如何能兼顾安内与攘外?
崇祯看着杨嗣昌道:“你是说皇太极会配合贺今朝出兵?”
“极有可能。”
“那我大明应该如何处置?”
面对崇祯的询问,一向机敏的杨嗣昌并没有给出肯定的回答,而是讲了讲历史的例子。
东汉建武时期,月蚀火星,当年无事,次年匈奴八大部大人呼韩邪单于向大汗求和。
光武帝把此事交给公卿商议,公卿们都认为天下初定中国空虚,夷人是假装不知道,绝不能答应议和。
但是五官中郎将耿国力排众议,引用汉宣武帝旧事(呼韩邪单于归汉,引众南渡阴山附近)。
主张接纳单于的议和请求,以此率领四夷完复边郡,被光武帝采纳。
紧接着杨嗣昌又举例子说唐宪宗时月蚀莹惑,当年魏博镇田兴来降,李绛请求推心置腹抚纳结以大恩。
唐宪宗采纳这个建议,派人到魏博镇宣慰,以钱百十万缗犒赏士卒,六州百姓减免一年的赋税。
不等朝臣喝问,杨嗣昌又举了一个相反的例子。
那就是宋朝七月月蚀荧惑,次年兴师灭北汉,征契丹连战连败,宰相上书说攘外先安内。
杨嗣昌的言论一出,举朝哗然。
就华夏传统政治皆是注重以史为鉴。
明朝君臣对于宋朝处理辽、金的关系频频失误十分滴敏感,因此对后金的议和一直讳莫如深。
杨嗣昌借古喻今,不就是想与大清议和,专心安内吗?
这让注重夷夏之辨的官员十分的难受!
当然后续清廷入关后,这群人还不是十分的痛快,给大清名正言顺找出了理由?
杨嗣昌的这几个例子,当即就有人站出来,指责他别有用心,屡次引用历史典故别有用心。
引用汉光武帝招抚塞外匈奴的故事,就是想要与清人互市封赏。
引用唐宪宗宣慰魏博镇故事,企图借此伸张招抚清人之说,是国贼。
引用宋朝接连战败的故事,企图借此伸张不可对外用兵之说。
堂堂大明的兵部尚书,竟然如此与清人一条心,实在是该死。
一向能言善辩的杨嗣昌对于这些指责根本不在意,而是主张为了确保“安内”能够顺利进行,不妨暂时对清议和。
反正贺今朝与皇太极之间虽然结为盟友,又是儿女亲家。
可皇太极一直都没有把闺女送过去,他们之间的联盟没有那么可靠。
只要大明稍微露出点意思来,皇太极与贺今朝之间没有信任基础,隔阂自然就产生了。
那对于大明就是极为有利的,不过是暂且假装议和,就跟那些流寇假装投降大明一样的效果。
结果又被人指责说我敦敦大明,岂能做出如此屑小的事情来,简直是有辱大明国威。
对于这种不知变通却身居高位的人,杨嗣昌也懒得跟他们争辩。
只要目的达到了,最终还不是有一大群人帮你找理由,饱读诗书之人,不是很擅长干这种事吗?
崇祯也在思索这件事的可行性,毕竟不是杨嗣昌第一个人提出议和的思路。

崇祯刚登基,皇太极差人捎信说议和的事,后面给袁崇焕写信说以大凌河、三岔河为界。
条件过于苛刻,直接被袁崇焕拒绝!
再加上皇太极远征山西的时候与宣府巡抚签订盟约,什么世世子孙永享太平之类的,然后被崇祯给罢了官。
前两年高起潜就派个瞎子当使者去清朝探口风,皇太极本人觉得有诈,底下的大臣觉得按照大明官僚的脾性,此人必然是背后有人的,要认真对待。
故而皇太极才用心款待一个瞎子,给与他极大的礼遇。
只要暂且稳住皇太极,杨嗣昌有更多的信心对付贺今朝。
“陛下,如今关宁抽调大批精锐,只剩下五万人在慢慢编练,根本就无法牵制清军做出入塞的举动。
况且如今中原诸贼,实力强横,唯有卢象升、吴国俊、祖大乐等人剿贼方有胜算,若是边界有警,他们必然会撤回,导致贼寇获得喘息之机。
臣有一个想法,若是辽东皇太极三年之内不来入侵,臣有把握绞杀锤匪贺今朝,彻底安定中原,到时候在竭尽全力对付清人。”
杨嗣昌觉得最差也能回到天启时期,双方相互对峙。
若是在招纳大批锤匪士卒进入边军,调往辽东,他们相互厮杀,定能消除祸患。
以练兵为正道,开市为权宜之计,与其互市的钱都让外人赚了,莫不如收归国库。
杨嗣昌对于旁人的吹胡子瞪眼完全不在乎,他们就知道什么狗屁的大义。
到时候大明灭了,他们屁事没有,还可以去给新皇帝讲大义。
从全局出发考虑,若是与清廷议和,争取北边三年无战事,集中精力兵力对付内乱。
未来可期!
崇祯也觉得杨嗣昌说的有道理,但不和亲、不赔款、不割地、不纳贡是祖训。
皇太极在辽东之地称帝,已然算是割地了,岂能与他议和?
崇祯自然是不方便明讲,为了对付让他大发脾气的贺今朝,便指示高起潜以及辽东巡抚“细酌”。
可言官们一下子就爆发了,有违祖训的舆论勐地炸裂。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www.XinShuW.cc。《新书网》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m.XinShuW.cc
︾ ︾ ︾ ︾ ︾ ︾

==》免费全网热播短剧9999+ : 98YE.Com 《==

︽ ︽ ︽ ︽ ︽ ︽


打开《漫豆包: Mdb55.Com 》,看同款小说改编漫画~~~

前往微信或app阅读最新章节

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,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,我们会尽快删除。
新书网提供最新免费小说阅读服务,同时为您推荐热门都市小说、言情小说、玄幻小说、科幻小说等优秀作品
作品自动收集于网络,若侵犯权利请联系admin###nilove.net ,我们将三个工作日内删除处理。
版权所有 © XinShuW.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15012425号-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