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百七十七章 代币

    李孟羲猜测,鱼这个字体,是由鲤鱼或者草鱼演化来的。
    这么猜测的依据有如下。
    其一,鲤鱼和草鱼是中原地区原生鱼种,自然界中分布很广,是最为常见的鱼种。
    鲤鱼,黄河鲤鱼鼎鼎有名。
    在上古,自黄河流域繁衍开来的华夏原始部落文明,最容易接触到的鱼就是鲤鱼。
    其次,是鲫鱼和草鱼,有大片的鱼鳞,一眼就能看出片片分明的鱼鳞。
    对文字诞生初期的古人来说,记录象形文字会抓住实物最突出的特征来记录。
    如果鱼鳞细的看不出来像是有鳞,鳞片不突出,古人是不会有动力在象形文字中特意保留鱼鳞的结构的。
    故,鱼这个文字,一定是由有大片鱼鳞的鱼种演化而来的。
    如果中原地区,没有鲫鱼和草鱼或其他大片鳞甲的鱼种,而只有泥鳅,带鱼之类的带状鱼的话,那么象形文字中的,yu就不可能是【鱼】的字体,而会是一种长形的字体。
    综此考虑,李孟羲认为,鱼这个字,就是从鲤鱼演变来的,甚至,是从黄河鲤鱼演变来的。
    逆推文字演变过程,不是为了别的,而是为了更有效率的教弟弟学字。
    鲤鱼是吧。
    李孟羲眉头微皱,然后用手沾了一点水,在犀面大盾上,用水画了一个三角状的鱼头,然后,是菱形的鱼身,鱼身是一片一片的鳞甲,最后,是鱼的w形的尾巴。
    李孟羲画好。
    “哥哥,这不是鱼吗?”弟弟一下就认出这是鱼了。
    最完整的鱼的形象,画完就是这样的了。
    可随后,又是怎么一步一步简化成【鱼】了呢。
    中间的部分好理解,鱼鳞越画越少,越画越简练越抽象,最后就简化成一横一竖把一个方框分割成四部分来代表鱼鳞了。
    鱼的尾巴,也好推测,完整的鱼尾巴,是一个【w】形状的,然后越写越简单,就变成了四个点了,最后,四个点就进一步变成一横了。
    唯一让李孟羲不好理解的是,三角形的鱼头,是怎么越写越复杂,变成了撇横撇了呢?
    想不明白,没办法,只能让弟弟死记硬背了。
    “来,砖头,哥哥教你鱼怎么写。”
    李孟羲一笔一划的教弟弟如何把鱼这个字写好。
    汉代的yu字和简体字不同,下边还是四点水,不是一横,李孟羲给弟弟解释说,那像不像四个水滴,鱼从水里拿上来,会不会滴水?
    弟弟一下就理解了。
    李孟羲独特的教法,弟弟学起来很快。
    鱼这个字,弟弟一会儿就学会了。
    弟弟还问,为什么鱼中间是田呢,是不是就是说,鱼的鳞就像田那样,一块一块的。
    李孟羲笑了,汉字的优势就是如此。
    鳞次栉比,这个成语,就是说像鱼鳞和梳子的齿一样,一个挨着一个,很整齐。
    虽然,田字,与鱼字中的田,演化的本来不是同样的事物,但最终,演化成了同样的字体。
    鱼鳞和田地,有着同样的属性,整齐,排列,区分分明,等等。
    象形文字很有趣味。
    李孟羲没有教弟弟整齐是什么意思,弟弟就已经自己学会了,像田和鱼鳞那样的,弟弟已经有了整齐的意识,只是不会用一个词语表达出来而已。
    既然鱼教了,花鸟鱼虫,也顺便教弟弟好了。
    李孟羲去想花鸟鱼虫其象形字体是怎么演化来的,一想,霍,没有思路。
    李孟羲此时,很想找块殷商时期的甲骨,看看象形的花鸟鱼虫是怎样的。
    考古李孟羲没得兴趣,通晓文字渊源,对文字教育大有裨益。
    因为没能想到花鸟虫这三个字的甲骨文是什么样的,李孟羲就没能教好弟弟。
    弟弟一会儿就能学会了鱼是怎么写的,但是学【花】【鸟】这两个字,学了一上午,弟弟还是没记牢固。
    过了中午,弟弟问能不能找人玩。
    李孟羲于是就带着弟弟,去了妇孺们的车队,把弟弟随便找了一个有小朋友们的车上放了上去,要同车的妇人们照看一下,把弟弟放这里跟小朋友们玩好了。
    有人照看弟弟,李孟羲就去忙别的事了。
    李孟羲有座驾的,座驾两匹马,分别由王礼和王林伯侄两个骑着。
    李孟羲是想找人新缝两面旗帜,一面【屠】字旗,一面【渔】字旗,分别用来标识屠户营和渔队。
    当李孟羲找到木匠营的时候,看到柳氏在车上忙着织布,李孟羲就知道找错人了。
    缝制东西,本来找柳氏就对。
    可现在,柳氏有了别的工作,得织粗麻布,再打搅柳氏就不合适了。
    往后,随着织机增加,会有一些妇人专门织布,而不便干其他缝补的杂务。
    看来,得按和木匠营一样的安排了。
    木匠营现下可分为两大部分,一部分,五十人,五个木匠队,这五队人,只负责做军中急缺的板车,而不管其他。
    另一部分木匠除了做板车,别的木工杂活全都干。
    而且,木匠营的“薪资”方式也有现成的可参考。
    做板车的木匠,按件发“工资”,放在与织物缝补相关的工作,等同柳氏用织机织布。
    木匠们做一辆板车,赏粮五十斤。
    柳氏织一匹布,赏粮两斤。
    两种工作,薪资差不多的。
    十个木匠一周左右做出一辆车,共分粮五十斤。一人七天忙碌,分到五斤粮。
    跟柳氏两三天织出一匹布,分得两斤粮,差不多的。
    按木匠营的模式,既然柳氏要专心织布,那么就可以从妇人们中找一些人,来做除织布以外的像是缝制军旗之类的杂活。
    可是,虽有木匠营成功的经验参考,但木匠营的方法,并不能完全用于妇孺营。
    首先,是工作多少不同。
    干杂活的木匠一天到晚乱七八糟的活不断,而缝补有关的杂活很少。
    其次,木匠营有专人管理,分活什么的管理的井井有条。
    而妇孺营,没有一个能像鲁犁一样,能帮着分活的人。
    木匠营做杂活的木匠,其工资是固定的十三斤粮食,有活来了,是轮着干的。
    这样的方法,用于妇孺营不行。
    李孟羲认真思考之后,想出了另一种分派工作的方法——计件,又不完全计件。
    考虑到缝补相关的工作,普遍强度较低,一件工作,不值一斤粮。
    李孟羲想到的是,把旗帜交给一人来缝,缝好之后,给其一片竹片,竹片上写2,或者写5,数字不同。
    等干其他更轻的活的时候,给一个写1的竹片。
    然后,当竹片的面额凑够十或者二十的话,可换一斤粮食。
    神奇的代币制度出现了,大致等同纸币出现的意义。

︾ ︾ ︾ ︾ ︾ ︾

==》免费全网热播短剧9999+ : 98YE.Com 《==

︽ ︽ ︽ ︽ ︽ ︽


打开《漫豆包: Mdb55.Com 》,看同款小说改编漫画~~~

前往微信或app阅读最新章节

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,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,我们会尽快删除。
新书网提供最新免费小说阅读服务,同时为您推荐热门都市小说、言情小说、玄幻小说、科幻小说等优秀作品
作品自动收集于网络,若侵犯权利请联系admin###nilove.net ,我们将三个工作日内删除处理。
版权所有 © XinShuW.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15012425号-2